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19篇
  免费   1985篇
  国内免费   4448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52篇
  2022年   495篇
  2021年   1264篇
  2020年   923篇
  2019年   1060篇
  2018年   975篇
  2017年   733篇
  2016年   938篇
  2015年   1386篇
  2014年   1692篇
  2013年   1701篇
  2012年   2141篇
  2011年   1926篇
  2010年   1287篇
  2009年   1250篇
  2008年   1353篇
  2007年   1214篇
  2006年   1107篇
  2005年   1058篇
  2004年   802篇
  2003年   710篇
  2002年   610篇
  2001年   511篇
  2000年   486篇
  1999年   405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217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88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43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68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5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Four experiments were replicated 1) to establish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 sperm motility, and the acrosome reaction (AR), 2)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rabbit serum (RS) on these endpoints, 3) to compare buck differences in induction of the AR, and 4) to examine fertilizing ability in vitro of sperm tested under the first three objectives. Semen was collected from Dutch-belted rabbits, washed once by centrifugation, resuspended, and preincubated for 2 or 4 hr in a 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DM), DM plus 20% RS, or BSA-free DM plus 20% RS at 37°C. At the end of preincubation LPC was added to the preincubated sperm at concentrations of from 0 to 100 μg/ml. Sperm were examined .5–4 hr later for AR and sperm motility.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sperm and ova were coincubated in DM up to 24 hr after insemination and in a more complex medium for another 24 hr. Addition of LPC to 4-hr-preincubated sperm was more effective for inducing the AR than addition to 2-hr-preincubated sperm. A significant increase (P < .05) in the AR occurred in 15 and 30 min following exposure to 100 and 80 μg of LPC per ml, respectively, but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LPC decreased sperm motility. Addition of 20% RS to DM with or without BSA surprisingly inhibited the AR but maintained sperm motility, as expected. Bucks differed (P < .05) in the initial percentage and the induced percentage of AR sperm. For the AR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LPC per ml was 80 μg, but for in vitro fertilization 60 μg tended to be superior.  相似文献   
72.
厚孢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厚孢孔菌属(Pachykytospora)的一个新种,即大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major G.Y.Zheng et Bi和一个国内新记录:瘤厚孢孔菌Pachykytospora tuberculosa(DC.:Fr.)Kotl.et Pouz.。  相似文献   
73.
几种芸苔属植物种子经过超干处理后,发芽力和活力不受影响,耐藏性大为提高。超干及老化后种子的脱氢酶、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酶系统保持完好;丙二醛和挥发性醛类物质等劣变产物相应减少;电导率测定表明,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良好;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表明,细胞超微结构及功能保持完好。不同干燥方法和不同干燥剂的系列实验证实,生石灰的脱水效果并不亚于冰冻真空干燥法,且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74.
聚乙二醇处理的大豆种子的异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超氧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受低温吸胀冷害的种子子叶的活性,相关的酶活性协同地增长,而蛋白质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酶活性的提高可能是渗透调控处理对细胞膜系统修补的结果。  相似文献   
75.
郑濡永  陈桂清 《菌物学报》1991,10(Z1):45-58
由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皮肤科李成龙大夫提供的一株人体皮肤病菌经我们研究鉴定为毛霉目(Mucorales)毛霉科(Mucoraceae)根毛霉属(Rhizomucor)的一个种,并定名为多变根毛霉新种(Rhizomucor variabilis Zheng & G.-q.Chen sp. nov.)。据李大夫介绍,这株菌是从一名居住在江苏农村到该医院看病的女病人的手上病部分离的。这个病人没有一般真菌病病人所患有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等。她也没有患有其他毛霉病,因此她的皮肤毛霉病是原发性的而不是继发性的。我们查阅文献结果,国内由根毛霉属真菌引致的毛霉病过去仅有过一次肺部感染的报道;国外则有过较多次数的由根毛霉引致的人体毛霉病,主要为肺部疾病并可引致继发性的皮肤病,尚未见有由根毛霉属引起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报道。无论国内、外引起人体毛霉病的根毛霉均为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Lindt) Schipper,包括Mucor pusillus Lindt,Mucor parasiticus Lucet & Costanin等异名]一种。因此,本病例为我国第二例由根毛霉弓l起的人体毛霉病及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皮肤毛霉病,同时又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属除微小根毛霉以外的另外一个种引起的人体毛霉病,很可能还是全世界第一例由根毛霉引起的人体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与根毛霉属内所有过去已报道过的种都有显著差异。它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最低9℃,最高38℃;其他种均为高温真菌,它们的最高生长温度可达55℃或更高。形态方面,多变根毛霉也与属内其他已知种明显不同。它的菌落高达4-8 mm并呈鲜明的浅黄色;其他已知种菌落低矮,除奈尼塔尔根毛霉(Rhizomucor nainitalensis Joshi)外全部为深暗灰色,奈尼塔尔根毛霉菌落色泽虽然较浅,但为浅灰或灰黄色,与多变根毛霉的鲜明黄色不同。它的假根异常发达并可从菌体的各个部位如菌丝、匍匐丝、孢子枝、孢子囊、囊轴上长出;其他已知种的假根一般都不发达且从未见有从孢子枝、孢子囊、囊轴等处长出的描述。它的孢子枝的分枝常常长于主枝;其他已知种则分枝长度一般不超过主枝。它的囊轴形状多变:球形、近球形、扁球形、卵形、椭圆形、梨形等等,两边对称或不对称,溢缩或不绕缩,纵向深裂或不作纵向深裂;其他已知种的囊轴形状通常为倒卵形至梨形的规则形状。它的囊领明显;其他已知种的囊领均很不明显至缺如。它的孢囊孢子形状和大小变化都较大,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近球形、近三角形或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长度范围2.5-16.5 μm;其他已知种除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奈尼塔尔根毛霉外,它们的孢囊孢子形状仅限于卵形、椭圆形、近球形等较规则的形状,长度范围总是在3-6 μm范围内,奈尼塔尔根毛霉的孢囊孢子形状虽然多变,但其决度亦在3-6 μm的范围内。此外,多变根毛霉的孢子囊、囊轴、孢囊孢子等各种构造均较大;其他已知种则较小,其中肿梗根毛霉[Rhizomucor tauricus (Milko & Schkurenko) Schipper]虽亦较大,但除此之外与多变根毛霉迥异。多变根毛霉未见有接合孢子,将我们保存的全部微小根毛霉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或将我们的几对别的属的(+)(-)测试菌株与它分别配对时,均未见形成接合孢子或有任何反应。  相似文献   
76.
77.
分别对接种与否的大麦抗—感白粉病等基因系—叶期幼苗取材进行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病原的侵入使抗—感两系在30Kd以下的低分子量区域的蛋白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接种48小时之后,抗病系在pH5.5、6.0、6.8及8.8附近出现了对照中所没有的蛋白质,而在pH6.0和8.8附近的蛋白质则较对照有减小的趋势;感病系在pH6.0附近蛋白质明显增多,在pH8.8处不仅在量上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种类也有增加。结果还表明,抗—感系间在未接种的情况下双向电泳图谱也有差异,接种之后由于感病系在pH8.8处蛋白质的特异性合成,使抗—感两系间的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78.
79.
80.
阔叶红松林合理经营与土壤微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研究证明,阔叶红松林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因为它具有最优化的林分结构,这个结构特点,使它的复层异龄和针阔混交的群落结构影响下的土壤肥力较高,土壤微生物类群复杂,活动活跃,森林有机残体的分解与转化较快。系统内的氮、碳及无机养分的循环,能满足林木生长对养分不断增长的需要。系统内各个生态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因此,为了不断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